標準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張振認為,“十四五”期間,針對北方耕地土壤次生鹽漬化、南方耕地土壤酸化貧瘠化、耕地土壤連作障礙等問題,要重點開展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以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耕地質量退化嚴重地區和占補平衡的補充耕地為重點,推進工程、農藝、農機措施相結合,構建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長效機制。
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說,按照規劃,到2022年,全國要建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以此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80%。截至2020年全國已建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這意味著今明兩年每年需要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做到數量和質量并重,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項目質量,又要有序推進已建項目改造提升。進一步優化布局,聚焦永久基本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糧食主產區等重點區域,優先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基礎。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謝長偉介紹,今年國家下達河南75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分解下達到市、縣。目前部分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4月底前全省大部分項目可開工建設。河南探索形成了多元籌資機制,指導市縣政府發行債券、整合涉農資金、先建后補、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項目建設。2020年至2021年3月,共落實省級財政配套資金49億元,使用政府債券12億元,使用政策性銀行貸款4.3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440多萬元,整合涉農資金2.65億元、電力部門投入資金9.8億元。
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加強工程建后管護十分重要。此前,一些地方重建設、輕管護,不能有效落實管護主體和責任,一定程度上影響工程效益發揮,導致許多建好的工程使用年限降低。業內認為,要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健全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機制,加快完善政府主導、多元分工的管護制度。規范農田設施竣工驗收、資產移交和管護利用,確保建成一畝、管好一畝、用好一畝。